柯尔维尔河分成许多股水道蜿蜒穿过阿拉斯加大地,站在河边的悬崖上向下俯视,我们发觉,远处砾石河床边有一道看似灌木林的东西在移动。“是驯鹿!”有人脱口而出。果然,数百只驯鹿聚集成大得不可思议的一团沿河边向前涌动。这一场面勾起了探险队长R.Fiorillo的古生物梦想:7000万年前的一群恐龙如果像这样聚集在一起奔跑该是怎样的景象?又究竟是什么使这些恐龙突然大批死于非命(如驯鹿有时会发生的那样)?恐龙的大灭绝也许可以解释我们脚下这片冻土地带为何有角恐龙化石随处可见——可能是地球上蜥蜴类动物化石最密集的地方。
Fiorillo是达拉斯自然史博物馆地球科学部的负责人,这是他第一次带队来到北极圈以北的美国国家石油保留区边缘的无路偏远地区。他们的目的是要发掘一类有角恐龙——属于角龙目的名为“厚鼻恐龙”(pachy rhino saurus)——的头骨。稍加挖掘后他们便意识到,这里的恐龙骨化石有如北极夏天那不落的太阳一样随处可见。到这次探险临近结束时,探险队成员——除Fiorillo外,还有来自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学者——已经在不到15米见方的一块石地上发现了8块厚鼻恐龙的化石证据。
古生物学家以前就知道这个恐龙骨化石密布的名为Kikak-Tegoseak的发掘面,但没想到化石的密度有如此惊人。先前阿拉斯加的有角恐龙是一次发现一只。这次探险的组织者、阿拉斯加大学博物馆(这次行动的赞助单位之一)地球科学部负责人Roland Gangloff说:“发现许多恐龙头骨一个接一个地堆在一起,真是大开眼界。”Gangloff与他的同事、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大学北极边缘研究的管理人David W. Norton在1994年首次发现了这个地方,当时他们循着一串恐龙骨化石碎片从柯尔维尔河边一直跟踪到陡峭的风化悬崖上。
2002年又发现了8只恐龙的化石,使这里成了北极圈以北发现角龙最多的地点。Fiorillo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骨化石区,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它的很小一部分。”Gangloff则进一步补充说,整个柯尔维尔地区“有朝一日将成为举世公认的全球最大的恐龙化石聚集地之一。”此发现的整个规模究竟有多大,尚须拭目以待。
2002年夏季的发掘受到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偏远闭塞的冻土带的恶劣条件也使发掘受到很大影响。考察者需要在一座满是泥泞的悬崖上整日攀爬才能到达该地区。有一次一头熊的半夜突然造访也使工作进度放慢。过去因为条件艰苦,许多化石未能收集起来。不过2002年探险队可以靠奇诺克直升机来吊运化石,同时还得到美国陆军的配合,因此局面大为改观。
Fiorillo等人找到了至少三块头骨以及其他骨骼(包括腿骨、肋骨和脊椎骨等)的部分残片。这些化石有许多非常紧密地堆积在一起,研究人员最终不得不放弃不大牢固的工具而改用手镐,并且不得不牺牲周边的一些骨骼以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样品。
在收集到的各类骨化石中有8块外形很像博西保龄球(boccie ball)的骨头。这些枕骨髁——角龙特有的球形骨——是支撑角龙那沉重头部的球关节的一部分。Fiorillo断定,每发现一个枕骨髁,都代表着又一块头骨——极有可能是整副骨骼——埋藏在地下。他进行的初步检查提示,这些北极厚鼻恐龙的年代十分接近,很可能是在一次大灾难(如洪水)中同归于尽。这些发现提供了证明加拿大阿尔伯塔以北的角恐龙曾过着群居生活的第一个证据。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角龙专家Peter Dodson在谈到Fiorillo的发现——此发现尚未在专业杂志上公布——时说,“我们等待这一发现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Dodson指出,虽然有角恐龙化石先前已在北极地区发现过,但是,“除了知道这类恐龙的确存在过以外,我们对它的了解实在不多。”他认为,现在“我们将会了解到一些比较确切的东西。”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