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进化
新发现的化石表明,灵长类动物的特征起步于树梢上。
Kate Wong
现有的灵长类动物,在形体上差异极大。从非洲撒哈拉地区有着碟子般大眼睛的婴猴,到婆罗洲的长鼻猴(灵长类中的“小木偶”),再到人类这种遍布全球的两足动物,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脑部很大,眼睛前视、有趾甲而没有爪,同时还具有抓握和跳跃能力。将近30年来,进化生物学家对现代灵长类怎样拥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一直困惑不解。有研究人员推断,这些特征是为了帮助它们捕食昆虫;有人则猜测是为了帮助它们摘取树梢上的果实;还有人认为,这些特征是对抓握和跳跃这两种移动方式的兼顾。但是鉴于早期灵长类的化石大多只是牙齿和残缺不全的遗骸,研究人员很难验证这些假说。
美国怀饿明州不毛之地的一个惊人发现,使这些问题有了一点眉目。古生物学家最近发掘出一副几近完整、有近5500万年历史的骨架。它体型如老鼠,学名叫辛氏盗果兽(Carpolestes simpsone)。与现代灵长类相似的是,它有长长的可以舒展的指和脚趾,其上生有趾甲,适于抓握细长的树枝。但
与现代灵长类(称为真灵长类)不同的是,它的双眼和双腿长在身体侧面,这适于攀爬而不适于跳跃。有些学者以前曾将盗果兽类群与它们所属的“更猴形类群”(plesiadapfforms)纳入会滑翔的哺乳动物(皮翼目)名下。但是,新标本的发现者、美国南达科他矿业技术学院的I. Bloch和安娜堡密歇根大学的M. Boyer,从新标本的身体结构断定,盗果兽和与它们同类的更形猴类群是原始的灵长类动物,与现代狐猴、猿、猩猩以及人类的祖先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因此,盗果兽为灵长类动物是逐步进化出它们独有特征的观点提供了第一手的化石证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Rasmussen说:“原先的理论认为,灵长类动物是一次性地获得了它们的所有特征。”他并指出,以前发现的化石记录,要么是带有所有特征,要么是一项也不具备。Rasmussen
说,Bloch和Boyer“费了一番心血,终于推翻了以前的理论,并且指出,为了适应抓握树梢所进化的特征是起步阶段,其他的一些特征,很可能是以后才逐步进化出来的。”
这一发现与古植物学记录相吻合,当时开花植物刚进化出十分丰富的新式果实、花朵、树脂和花蜜,并籍此吸引授粉者和种子传播者前来。哺乳动物只要敢冒险爬到长满果实、开满花朵但摇摇晃晃的树梢上,就可能满载而归。而一旦灵长类动物紧紧抓住了在树梢上觅食的机会,要进化出前视的眼晴以捕食聚集在植物花果周围的昆虫,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Bloch和Boyer更进一步推测,半树栖性啮齿动物在当时遍布全球,它与原始灵长类争夺食物,可能是灵长类移身树梢觅食的一个原因。
要彻底弄清灵长类动物的其他典型特征是如何出现及何时出现的,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资料。在发掘盗果兽的同一块鞋盒大小的石灰岩里,还发现了另外五个更猴形类群动物的标本,目前该研究小组正在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今年(2003)夏天,Bloch和Boyer计划去美国蒙大拿州的克雷兹山盆地,从更古老的沉积层中寻找化石。但要从岩石里获取残骸,是很麻烦和费时的,必须将石灰岩逐步分解,精确记下每块骨头的位置,以保存关键性信息来分清楚哪些骨头属于哪个骨架。所以,要想挖出灵长类动物谱系树的“根”,还需要假以时日。
[任嫣/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