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实际上比我们过去想象的更接过人类:黑猩猩展示的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习性只能解释为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
当研究人员悄悄接近象牙海岸塔伊森林的一块空地时、他们听到一阵阵节奏复杂但比较柔和的敲击声与破裂声。这种声音听起来像是一小帮人在森林里忙碌声,使用某种简单的方法干一件例行的活路。进入这块空地一看,科学家们发现是几只黑猩猩在砧子边勤奋地工作,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木锤。一两只较年青的黑猩猩看来是学着做这种活路、正奋力举起它们能够找得到的最合适的锤子、不过,它们的动作笨拙、成功率也不高。它们这样忙忙碌碌全是为了敲开硬如岩石但富有营养的可拉坚果。间或黑猩猩们会放下手中的工具、去收集更多的坚果,一只幼黑猩猩坐在母亲身边、捡拾敲开的果实。
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个群体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在觅食的人类家庭。它们留下的锤子和砧子(有些是石头做的),会使得任何一位苦苦寻找原始文明踪迹的古人类学家纵情发挥其想象力。然而,这些林中居民并非人类,而是黑猩猩。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考察黑猩猩与人类的相似之处,但在过去10年中研究人员认定,这些相似之处比任何人当初所了解的要深刻得多。例如、上述坚果敲开动作远不是一件简单的黑猩猩行为,而是只有在非洲的这一片地区才观察到的一种奇特的适应性变化,也是生物学家们视为表现了黑猩猩文化的一种特征科学家们常常使用“文化这个术语来描述动物的基本行为(例如不同的呜鸟群体所呜唱的地方音调)。但事实证明,就复杂性而言,黑猩猩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仅次于人类。
过去两年间,一个史无前倒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世界上各主要的黑猩猩研究小组均参与了此项目)用大量的资料证明,非洲各地多种独特的黑猩猩文化模式,考察范围从它们对工具的使用到它们的交流方式与社会习俗。对黑猩猩的这种新认识不仅影响了我们对黑猩猩这种令人惊异的动物的看法,而且改变了人类关于其自身的独特性的观念,并且还提示人类非凡的文化能力存在极为古老的基础。
反思文化
智人和黑猩猩已经在地球上共存了几十万年,而且两者的遗传物质有98%以上是相同的。但就在四十年前,我们对野外黑猩猩的行为还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情况在20世60年代起了变化,当时Toshisada Nishida(日本京都大学)和Jane Goodall开始在坦桑尼亚的两个现场考察点对野外黑猩猩进行研究(Goodall在贡贝的研究站.是同类研究站中的第一个名气更大、Nishida在马哈纳的考察点则是世界上历史第二悠久的黑猩猩考察地。)
随着黑猩猩逐渐对人的近距离观察见惯不惊,在这初期研究中,各种各样引人注目的发现便开始冒了出来。研究人员观察到各种出乎意料的黑猩猩行为,例如制造并使用工具、捕猎.吃肉、分享食物以及邻近群体的成员问的拼死打斗等。在随后若干年中.其它灵长目学者在另外一些地方建立了考察营地。尽管经费、政局和后勤等方面的问题给非洲的现场研究带来不少麻烦,但仍然有几个考察点挺了过来,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长期研究项目。结果,我们赶上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终于有了黑猩猩生活的详尽完整的科学记载,这种记载不仅仅是涉及一个群体,而是涉及非洲各地的好几个群体。
早在1973年,Goodall便记下了贡贝的黑猩猩和其它地方的黑猩猩之间有所不同的13种工具用法及8种社会活动。她大胆提出,某些差异具有她所谓的“文化起源”。但是Goodall所说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牛津百科英语辞典》对“文化”的定义是“某一时代或民族的习俗⋯⋯和成就”人类文化的千差万别体现在许多方面,从技术革新到结婚仪式,从烹饪习惯到神话与传说。当然,动物没有神话和传说。但是动物的确有能力把一些行为特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是通过基因来遗传,而是通过学习来传授。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是检验文化特征的一条基本准则。文化特征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其它个体的既成技能而学到,从而可以代代相传下去的东西(见附文《猿类会模仿吗?》)
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发现了黑猩猩之间的新的行为差异,研究人员有可能综合出黑猩猩文化差异的全貌,William C.McGrew在他1992年的著作《黑猩猩的物质文化》中,罗列出了不同群体中19种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本文作者之一(Boesch)及其在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事Michael Tomasello确定了野外黑猩猩群体中能属于文化特征的25种不同的活动。黑猩猩文化差异的最新记录,出自9位黑猩猩专家(包括本文的两位作者)的一项独特的合作研究,这9位专家把他们所获得的广泛的现场观察资料汇集到一起。总计相当于对黑猩猩进行了151年的观察(见附文《史化俱乐部》)。此项记录列举了我们认为具有文化起源的39种黑猩猩行为模式,其中包括使用细棍来“钓取”蚂蚁、用树叶铺成下的座位以及‘系别社交性的修饰习惯等活动。现在这39种行为模式使黑猩猩自成一类.它们的习性比迄令为止已研究过的其它任何一种动物都要精巧得多当然,黑猩猩与人类相比其区别仍足非常明显的。对于人类,文化差异简直就是不可胜数。(但我们必须指出,科学家还只是刚刚开始揭示黑猩猩中所存在的种种文化复杂性。因此,39这个数字肯定只是说文化特征至少有39种。)
多文化的黑猩猩
在描述人的习惯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提到“美国文化”或“中国文化”。这两个术语包括了范围广泛的各类活动,如语言、服装形式、饮食习惯、婚姻仪式,等等。然而,在动物中,文化通常只是针对某个单一的行为(例如鸟类鸣唱的地方音调)发展起来的鸟类学家尚未发现比如说鸟类的其它行为(比如说求偶模式或觅食习性等)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然而,黑猩猩并不只是展示某种单一的文化特征、每个黑猩猩群体都具有一整套行为方式,把它与其它群体区分开来(见附文《黑猩猩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可以讨论“贡贝文化”或“塔伊文化”之类的东西。事实上,一旦我们观察到某只黑猩猩表现出某种行为,马上便可断定它生活在哪里,例如,如果一只黑猩猩有敲开坚果在打闹时撕碎树叶、用一只手拿着短棍钓取蚂蚁,以及敲打指关节以吸引雌黑猩猩的注意等行为,那么这只黑猩猩显然是来自塔伊森林。如果一只黑猩猩在梳理毛时用树叶进行梳理或握手,那么它可能来自基巴纳森林,也可能来自马哈纳山。但是,如果你发现它也钓取蚂蚁,那么这只黑猩猩毫无疑问来自马哈纳山。
此外,黑猩猩文化上的差异还不只是表现在有没有某种行为。例如.所有黑猩猩在替同伴进行梳理时,一旦发现了寄生虫就会把它弄死。但是,弄死的方式各有不同,塔伊森林的黑猩猩把寄生虫放在其前臂上用手指压死;贡贝的黑猩猩则会把寄生虫放任树叶上掐死;而布东戈的黑猩猩则会把寄生虫放在树叶上查看一番,然后再吃掉或扔掉。每一个黑猩猩群体在干同一件事情时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此外,有些行为看起来可能差不多,但却用于不同的场合:在马哈纳,雄性黑猩猩用牙齿响亮地撕碎树叶是一种求爱表示,但在塔伊森林,黑猩猩撕树叶却是打闹活动的一部分。
对黑猩猩文化的这种新认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这些资料使我们对人类这一物种的独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当我们在(《Nature》)杂志上首次发表此项研究成果时,我们发现某些人很不高兴。因为他们发觉那条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即人类形成文化的能力原来并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是这类反应似乎是找错了方向与我们在黑猩猩中观察到的情况相比,以语言为媒介的丰富多彩的人类习俗与传统的差异要显著得多黑猩猩文化的故事只是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独特性的认识.完全不是对这种独特性构成任何威胁,因此大可不必恐慌。
经过多少代的努力,人类的点滴成就逐渐积累成巨大的进步,Boesch和Tomaesllo把这现象称为“棘轮效应”。锤子的概念最初不过足一块粗糙的圆石,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与变革后,现在工厂里使用电子装置控制的机械锤。黑猩猩可能已进入棘轮效应的最初阶段,例如,某些使用石砧的黑猩猩已经向前跨进了一步。以波索为例,那里的黑猩猩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放置石砧时.已学会在砧下面塞一块石头作楔子使其保持水平然而这类动作尚未变成习惯性行为;与人类取得的进步相比,它实在是太原始。
我们与黑猩猩共有的文化能力也表明,这种能力的背后必定存在一种古老的精神渊源我们的文化本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比较简单的初始状态进化而来的生活任两百万年以前的人类祖先的最早石器文化,看来是通过与黑猩猩丰日似的社交学习方式而得以代代相传的。
黑猩猩是不是地球上唯一具有人类的文化能力的物种呢?对于这个问题,现在要下判断为时尚早.因为还没有人进行过检验这一设想所必需的全部研究。然而,初步的证据暗示,其它某些物种也应当纳入到我们的探讨中米。杜克大学的CarelPvailSchaik及其同事发现,苏门答腊的猩猩习惯性地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具对其它地方的猩猩进行的多年观察没有发现它们有此种行为。
达尔豪西大学的Hal Whitehead及其同事收集到的资料证明以不同的本地音调鸣唱的鲸群其捕猎方式也不相同。我们希望,对于研究其它一些可能具有文化能力的物种,我们搜集黑猩猩文化证据的综台性方法可以作为一个样板。
那么,我们的研究对于黑猩猩本身的意义何在呢?我们不得不强调指出黑猩猩的减少令人极为痛心。就在我们终于开始更全面地了解这种令人惊叹的动物的时候,它们的群体却正在遭到屠杀。过去一个世纪中黑猩猩的数量已急剧下降.而且、由于非法的陷阱捕捉、毁林以及最近出现的猩猩肉贸易等原因,黑猩猩的数量还在继续下降。肉类贸易是特别令人警觉的,大肆伐木使公路深入到森林深处,而这些公路现在则用来把野生动物的内(包括黑猩猩内)运出送到远至欧洲的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样的摧残不仅威胁到黑猩猩本身,也威胁到多种多样具有惊人差异的猿类文化。
不过,黑猩猩文化上的丰富多彩可能还是有助于它们免遭灭顶之灾。最近开展的一项保护行动已经改变部分当地人的态度有几个组织开始在当地放映一些录象片,介绍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据说,一位扎伊尔现众在看了录象片后惊叹道:“啊呀,这猩猩太像我了.我可不能再吃它了。”
文化俱乐部
国际黑猩猩专家组织如何对黑猩猩进行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考察,
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黑猩猩的文化,但这些研究常常存在一种致命的缺陷。大多数收集黑猩猩文化多样性证据的尝试,通常都依靠正式发表的关于在每一考察点所记录到的黑猩猩行为的记载。但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这种方法可能漏掉许多文化上的差异。首先,科学家们通常不会详尽罗列出他们在某一考察地没有观察到的所有行为,然而这项资料(每一考察点观察到了黑猩猩的哪些行为,没有观察刘哪些行为)恰恰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第二,许多报导在描述黑猩猩的行为时,没有说明这些行为的普遍程度;而在不掌握此类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就弄不清楚某项行为究竞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反常行动,还是黑猩猩侧行要做的活路(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我们应当认为它属于黑猩猩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研究人自己对于那些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黑猩猩行为的描述常常不够详细从而使在其它地方研究.景猩猩的科学家们难于确定这类行为的存在与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两位作者决定采用一种新方法。我们向每一观察.最的现场研究人员索取一份他们认为属于当地传统的黑猩猩行为清单,其中列出了可能是文化行为的65个项目。
然后我们把这份清单分发给每一观察点的小组负责人。每位负责人在与同事们磋商后,按照每一种行为是否在他们所考察的黑猩猩中出现过收及出现的情况等将该行为列八某一类。主要的行为类别包括习惯性行为(出现在至少一个年龄段或者一种性别的大部或全部壮年黑猩猩中,如所有的成年雄性黑猩猩),经常性行为(出现的频率低于习惯·]生行为,但在若干黑猩猩中反复出现),存在的行为(曾被观察到,但非经常出现),不存在的行为(从未观察到)以及未知的行为等。
我们的调查集中在7个考察点上.在这些考察点黑猩猩对人类的观察早已习以为常此项调查汇集了总共150年的.黑猩猩观察资料。当然,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行为模式是在至少一个黑猩猩群体中未曾观察到,但在至少另外一个群体中却属于经常性的或习惯性的行为。这是我们认定某种行为属于文化变异的判断标准。(但是,如果某种行为是由于考察.点当地一些具体原因的限制而不存在则我们将不考虑这类行为。例如,波索的黑猩猩用棍子从水培中捞取美味的水藻,其它观察点的黑猩猩别无此种行为,但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们那里没有这种水藻。)
这项广泛的调查最后总结出黑猩猩的至少59种行为模式应该被列为文化差异,包括某种工具使用法、梳理技巧以及求爱策略等。正文中对其中几种行为模式给予7详细说明。黑猩猩文化特征之丰富多彩,远远超过7其它任何一种动物已知的文化特征。
今天的课程是演示如何敲开可拉坚果。象牙海岸塔伊森林的-位黑猩猩母亲用石锤敲开坚果.而小黑猩猩则在旁边观看母亲是怎样做的。但这个地区的黑猩猩并非全部进化出了这种行为。桑萨德拉-恩佐河东岸的黑猩猩没有敲开坚果的习惯,但住在仅仅几英里之外的河对岸的黑猩猩却有这种习惯.所有必需的原材料在两岸都能找到,而可拉坚果可以通过塔伊森林中曾用的方法来敲开,这条河看来起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屏障的作用。在梳理过程中将手高举过头是培伊森林·马喻纳与基巴纳等地的黑猩猩的常见动作.本图是马哈纳的两只雄性黑猩猩在互相梳理的同时握手的情景。迈阿密大学的William C.McGrew和Linda F.Marcnarrt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马晗纳的两个相邻黑猩猩群体的握手方式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其中一些黑猩猩在握手时避免手掌相碰,而与它们相邻的那群黑猩猩握手触却是常见的握手方式.在对贡贝的黑猩猩进行的长达40年的观察中,从未见过黑握握握手的情景;有时黑猩猩会抓住头顶上的一根树枝,但它们从不去握和梳理同伴的手。黑猩猩文化的多样性为了整理出一份黑猩猩文化差异的清单,我们请中非地区6个黑猩猩考察点的研究员按照每一种行为是否在7个黑猩猩群体中出现过以及出现的情况等对该行为分类(马哈纳考察点有两个黑猩猩群体。)主要的行为类别包括习惯性行为(出现在一个年龄段或一种性别的大部或全部黑猩猩中),经常性行为(出现的频率低于习惯性行为,但仍然是反复出现),存在的行为,不存在的行为以及未知行为等。某些行为之所以不存在是由于生态方面的原因(在下表中甩“eco”标出)例如,布东戈的黑猩猩不用锤子敲开可拉果,因为布东戈找不到这种坚果。这项调查最后总结出可被列为为文让差异的39种黑猩猩行为模式,下表示出了其中18种。猿类会模仿吗?最近的研究证明黑猩猩和其它猿能够通过模仿而学习大型猿类(如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能够互相模仿。凡是在动物园里观看过这些动物嬉戏的人,对此看来都不会感到意外,但是在科学界,猿类是否会模仿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设想有一只小黑猩猩在看他的母亲敲开可拉坚果就像研究人在西非的塔伊森林已经观察到的那样。在大;数情况下,小黑猩猩自己最终将掌握这项技能。这是不是因为它们模仿了其母亲呢?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可能不是。他们论证说,母亲全神贯注于坚果上,促使小黑猩猩也把注意力集中在坚果上。一旦小黑猩猩的注意力被引向食物,它就会通过反复的尝试和横索,而不是模仿其母案,逐渐掌握敲开坚果的技巧。自学和模仿的这种区别在讨论黑猩猩的文化时有重要意义。有的科学家把文化特征定义为一种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小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的行为而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特征。如果黑猩猩只要手里握着一块锤石,自己就能够明白如何去敲开坚果.那么,敲坚果的行为就不能被认为是黑猩猩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果猩猩仅仅是通过反复试验和摸索来学习,那幺.每当它们试图掌握一项新技能时,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必需完全从头做起。这样就不可能形成任何文化累积。确认黑猩猩如何学习的最明显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室试验。本文作者之一(whiten)与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的DeborahM.Custance合作,做了一些人工水果来模拟黑猩猩在野生状态下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水果。在一次典型的实验中,我们安排一组黑猩猩观看一种比较复杂的敲开水果的技巧,同时另一组黑猩猩则观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然后我们记下这些黑猩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它们所观看的方法影响。我们还让5岁儿童为受试者进行类似的实验。我们的结果证明,6岁黑猩猩的模仿行为与5岁儿重的模仿行为非常相似,只不过它们模仿的逼真程度通常比儿童差一些。在另一类实验中,本文作者之一(Bcesch)和以往合作者给瑞士苏黎士动物园的黑猩猩分发一些锤子和坚果,它们同野外环境中能找到的锤子和坚果相似。然后我们观察这些围养的黑猩猩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结果发现动物园中黑猩猩的活动比我们在野生环境中观察到的黑猩猩更为丰富多彩后者的类型比较有限,且集中在几种活动上我们认为,这一观察结果意味着野外黑猩猩的文化环境对幼年黑猩猩的行为起了引导作用,促使它们去学习那些最有用的技能而在动物园里,由于不存在这种既有传统的影响,黑猩猩便可尝试许多实用性不强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用人工水果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某些实验结果同上述想法不谋而合。在一项研究中,黑猩猩模仿了它们观看到的全套动作,但仅仅是在观看几次并尝试某些替代动作后才实现模仿的。换言之、它们通常会模仿它们观察到其它黑猩猩所做的动作、而放弃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试验所发现的东西。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实验结果汇集起来后,说明猿类的确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能力形成了文化代代相传的一个重要目素。艰难想象,如果不模仿既成的传统,黑猩猩如何能产生某些与地域有关的行为差异(例如钻取蚂蚁和弄死寄生虫等行为)黑猩猩定是在模仿其群体内其它成员的做法。不过,我们应当指出,正如人类的情况一样,黑猩猩某些文化特征毫无疑问是依靠模仿几种简单的社交学习方式(例如使白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有用的工具上)的共同作用而得以代代相传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向年长者学习对于野生黑猩猩的顺利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