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一声欢呼打破了寂静。一位同事兴奋地拿着一块底部有一层绿色附着物的石头向我们展示——那层绿色物质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
在此之前,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连续十几天顶着火辣的阳光,在中国新疆的索尔库里沙漠翻着石头。我们不断重复着机械式的动作:弯腰、捡石头、敲碎、看其中有没有微生物……没有任何令人兴奋的发现,烈日、干燥和长时间的单调工作让所有人变得异常沉默。但不懈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
这是一种罕见的细菌——蓝细菌。
在找到它之前,我的足迹几乎遍及这片沙漠的每一个地区:乌鲁木齐、吐鲁番、艾丁湖、民丰、塔克拉马干、索尔库里、托克逊(Tokesun)、花土沟、兰州和敦煌。如此大费周折、如此辛苦地寻找一种毫不起眼的细菌,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极端微生物:为外星生命的存在提供证据。
科学家们观察到的水的痕迹与微量的甲烷,暗示着火星上可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生命,但没人可以给出最确切的证据。于是,我们开始在地球上寻找答案:沙漠与火星的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只要能在沙漠中找到与地球其他生命不同的生命体,就能为火星生命的存在提供证据。
然而,并非在沙漠里找到的所有生命,都可以成为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火星上的干燥和寒冷程度,远远超过地球上的任何沙漠,因此只有在最干燥、温度最低的区域找到的证据才有说服力。为了找到这样的区域,从1998年到2000年,我数次来到新疆,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科学家的帮助下,对中国沙漠展开了全面调查。最终,我选择了四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托克逊、若羌以及索尔库里沙漠的两个地点。
2001年夏天,搜寻计划正式启动。第一天,我们首先进入索尔库里沙漠的目标区域。看到满地的石头和一望无际的沙漠,我开始犯愁:如果一块一块地翻石头,逐一检查石头上是否有微生物存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项研究啊!要知道,沙漠环境恶劣,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长有微生物的石头的比例约有1%,而在极度干燥的地方,这个比例还不到0.01%。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在沙漠里最干燥的地方,划出一块50平方米的区域(1米×50米),只要能在这个区域里找到生物体,那么在其他地方也应该能找到。很快就到了中午,干燥和酷热开始显现威力:石头被晒得发烫,往石头上泼水,竟然可以看见向上冒的蒸汽!被晒了一天,不知道翻了多少块石头,一直没有发现我们想要的微生物。夜色开始笼罩沙漠,我和同事带着的失望回到了住宿地。
第二天、第三天……此后,我们一直重复着第一天所做的事情,重复着同样失望的心情,直到我的同事发现了那块附着细菌的“珍贵”石头。石头上的细菌属于蓝细菌,具有很强的耐旱、耐辐射能力,它能在极度干燥、辐射剂量较大的地方生存,也就是说,它能在地球最干旱的地方生存下去。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下雨(即便下雨,降雨量也不会超过1mm),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在这里,你能发现的唯一生物,就是这种蓝细菌。或许,就算把它带到火星上,它也能生存一段时间。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一切都变得顺利。我们不仅又找到了一些蓝细菌,还发现了这些细菌生长和分布的规律:它们一般长在体积较大的半透明石头(比如石英、花岗岩、石膏、石灰石等)的底部或缝隙中,而且,如果一块石头上生长有某种微生物,它附近的石头上一般也有同样的微生物。利用这条规律,我们的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因为我们的关注对象只剩下大石头了。
虽然我们在地球最恶劣的环境中找到了微生物,但这只能为外星生命的存在提供了一些间接证据,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如此“轻松”地在外星球上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人类或许还要花费数十年时间,发射很多个探测器,去采集数万甚至数百万个样品,才能发现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当然,在完成这个目标之前,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运气足够好。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