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新解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焦虑症新解

bus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3日

焦虑症新解

 

成年人的大脑,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些新生神经元可以帮助我们将记忆中的事物区分开来,而且可能有助于焦虑症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撰文 马赞 · A · 哈伊尔贝克(Mazen A. Kheirbek) 勒内 · 亨(René Hen)

翻译 张岩 审校 仇子龙

 

因此,当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杰斯福·奥特曼(Joseph Altman)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证实在成年豚鼠大脑中有新的神经元产生时,他的观点完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在当时也可以理解,因为从“常识”上说,给一个已经完成了发育过程的大脑增加新的神经元,可能会导致一场“记忆的灾难”。毕竟,如果大脑在神经网络中储存信息的方式,是在已有网络中随机插入新的神经元,就有可能削弱我们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导致记忆混乱。

但这个“常识”与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吻合,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涌现的实验数据都不支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成年啮齿类动物、猴子甚至人类的大脑,结果发现有两个脑区终生都会生成新神经元——一个是参与嗅觉形成的脑区,另一个是与学习、记忆和情绪有关的海马区(hippocampus)。

从那时开始,研究人员就想搞清楚这些新生神经元对大脑究竟有什么作用。研究人员对新生神经元在嗅觉系统中的功能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对于海马区的研究,却有了许多进展。我们和其他团队的工作表明,新生神经元可以通过某种特定方式,将不同的记忆区分开来,防止记忆变得模糊。新研究将给一系列焦虑症相关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带来曙光,因为这类患者常常很难区分哪些事情应该担心,哪些事情无须太过担心。

 

存储记忆

记忆的核心机制包括存储和提取。我们常说的记忆,一般指的是后者——一处景像、一种气味或者滋味,都可以唤起一段生动而具体的记忆,甚至激发出无限的灵感。比如,一块点心泡在一杯茶里散发出的香味,可以立即将马尔斯·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带回到童年的一个周日清晨:

我喝了一口浸泡有小玛德琳蛋糕碎屑的花茶,熟悉的味道让我马上忆起,姨妈以前也常常给我吃这个⋯⋯街道尽头古老的灰色房子,像舞台的布景一样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那里有姨妈的房间,还有花园对面的小亭子;那一刻⋯⋯整个贡布雷和它周围的设施⋯⋯镇子、花园之类的画面,皆由这一杯茶唤起。

感觉信号可以刺激大脑,让我们忆起先前的一段往事——这个过程是海马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被称为“模式完成”(pattern completion)。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将记忆存储下来。这就涉及到“模式识别”(pattern separation)机制:以特定方式记录下一件事情的每个细节,以便我们可以把这件事与其他事情区分开来,这一机制也是海马区的基本功能之一。幸亏我们的大脑有这种识别能力,我们才能记得(大多数情况下)早上把车停在哪里,不致于和昨天或一周前的记忆搞混,而这种识别记忆的能力正与新生神经元有关。

这种区分能力不仅对我们有序地储存记忆至关重要,还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比如,指引我们按照最新记忆,到最近一次停车的地方去取车。不同的是,“模式完成”过程主要发生在海马区的一个名为CA3的区域,而“模式识别”过程则主要发生在海马区的一个名为齿状回的楔形区域内。

我们决定先研究新生神经元在“模式识别”中的作用,部分原因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新生神经元就是在齿状回的楔形区域内产生的。在齿状回内一个名叫亚颗粒区(subgranular zone)的薄层内,存在着大量神经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在亚颗粒区这个“神经元的摇篮”里,新生神经元诞生,然后再扩散到齿状回的其他地方,最后整合进已有的神经回路。在小鼠中,新生神经元数量可以占到齿状回神经元总数的10%。并且,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碳测年法测定神经元的“出生日期”,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每天约1 400个的速度,持续产生新神经元,直至老年。

 

记忆混淆

为了搞清楚新生神经元是否会参与 “模式识别”过程,我们在2009年开展了小鼠实验。我们首先做了两个实验:阻断小鼠的神经再生,减少新生神经元的数量;或者促进新生神经元的存活,增加它们的数量。然后,我们就来观察,这些干预手段会不会影响小鼠对相似情形的区分能力。

像许多行为学研究者一样,我们借鉴了巴甫洛夫于20世纪初发明的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发现,给狗喂食的同时摇动铃铛,狗就会把食物和声音关联起来——听到铃铛响起,就开始分泌唾液。过去100多年中,这种简单的条件反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记忆的神经机制。

在我们的实验中,没有使用食物与铃声同时出现的形式。我们将实验小鼠从它们居住的笼子里取出,再将它们放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盒子,同时在小鼠的足部,实施比较温和的电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小鼠学会了将新的环境和电击关联起来,所以每次将小鼠放入这个盒子时,它都会因害怕而颤抖。

接下来,为了检测小鼠的“模式识别”能力,我们将小鼠放入一个类似前面的实验所用的盒子中(但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比如,前面那个盒子的内壁是银色的、泛着蓝光、散发着茴香味,那么接下来使用的盒子,就是形状和颜色相同,但气味变成了香蕉或柠檬味。刚把小鼠放进现在的盒子时,它们很害怕。然而,当并没有受到预想中的电击后,它们很快就认出了这是另一个盒子——在曾遭受过电击的盒子里,它们会站着不动,但在新盒子里则很放松。

如果新生神经元对于分辨相似场景十分重要,那么阻断小鼠海马区齿状回内的神经再生,可能会让它们难以区分这两种相似的场景。在后续实验中,我们的确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不能产生新生神经元的小鼠会变得过度警觉,在两种盒子中都会非常惊恐。缺失了“模式识别”能力的动物,即使回到自己居住的笼子里,也会非常恐惧——只要所处的地方与曾让它们感到痛苦的场景类似,它们就会感到恐惧。

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敲除小鼠的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会加速新生神经元的死亡),来增加小鼠齿状回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上述基因改造的小鼠,拥有更发达的齿状回,它们可以更好地分辨出哪个是让它们遭受电击的盒子,哪个只是类似的盒子,而在安全的盒子里,它们很快就会放松下来。这些实验结果证实,新生神经元在形成和分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记忆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研究团队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弗雷德·H·盖奇(Fred H.Gage)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让科学家注意到了成年动物大脑中的新生神经元,并由此引发了一股研究热潮。他和剑桥大学的蒂莫西·伯西(Timothy Bussey)领导的研究团队都曾发现,减少成年小鼠大脑内的新生神经元,会损害它们分辨相似场景的能力——比如让小鼠在迷宫里选择正确的出口,或让它们用鼻子触碰计算机屏幕,选择正确图像,结果发现新生神经元减少的小鼠表现较差。伯西的团队还进一步证明,促进动物新生神经元的生长,可以改善它们在前述实验中的表现。此外,通过使用与我们相同的实验方法,麻省理工学院的德川前(Susumu Tonegawa)及其团队还证实,缺少新生神经元的小鼠,无法分辨安全和危险的环境。

 焦虑症新解.jpg

焦虑的根源

目前,促进或阻止神经元生成的研究还无法在人类自愿者身上进行。但如果新生神经元对人类大脑中的“模式识别”过程至关重要,我们也许可以观察到,当齿状回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人们的“模式识别”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现在,这一推断已经得到了证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迈克尔·亚萨(Michael Yassa)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克雷格·斯塔克(Craig Stark)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为那些不大能够区分相似场景的人做检查,追踪他们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在这些人的齿状回区域,神经活动异常活跃。

听起来,齿状回的神经活动变得活跃而不是迟钝,这似乎有些违背直觉,但这是合理的。如果任何一个场景都会激活齿状回内的很多神经元,比如激活95%的神经元,那么和这些神经元相关的记忆就会混淆在一起,使大脑无法将记忆中的事物区分开来。相反,选择性地激活齿状回内的不同神经元,则可以帮助大脑区分不同的事件或事物。打个比方,如果齿状回有100个神经元,那么可以激活其中5个,用于记忆今天停车的位置;而昨天的停车位置,则可由另外5个神经元来记忆。

 

区分相似场景

我们推测,新生神经元可以控制整个齿状回的活跃度,增强大脑对相似场景的分辨能力。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新生神经元喜欢与抑制性神经元(inhibitory neurons)发生作用。而抑制性神经元被激活后,会抑制齿状回其他神经元的活动。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新生神经元确实能够通过上述过程,抑制整个齿状回的神经活动,而在缺乏新生神经元的小鼠的齿状回中,则存在异常升高的自发性电活动。这说明,新生神经元的确肩负着调控齿状回神经活动的重任。

如果在人类中,新生神经元的确参与大脑的“模式识别”过程,这一发现将为探明焦虑症相关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因提供新的视角。焦虑症以过度恐惧为特征,当环境并没有直接威胁时,病人也会产生恐惧反应,甚至由此造成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怀疑,是记忆的“泛化”引发了焦虑症。对于曾经的创伤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相似,但实际上没有危险的事件,大脑无力区分,就会导致记忆的泛化。比如,当一顿野餐被意外的巨大噪音打断时,“模式识别”能力正常的人,对突然而来的隆隆声可能会有所畏惧,但很快会意识到公园不是一个战场,然后继续他们的野餐。然而,“模式识别”能力受损的老兵,则不能将这个声音同战场上的声音区分开来——这会使他极其恐慌。

实验已经证实,焦虑症相关疾病与“模式识别”能力受损有关。比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塞缪尔·利塞克(Shmuel Lissek)及同事就发现,当在恐慌症(panic disorders)患者的腕部,施加一次轻微的电击后,患者只要看到与电击时有关的甚至相似的物体时,就会受到惊吓。

针对抗抑郁药百忧解(prozac)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新生神经元的缺失,会使焦虑症加剧。百忧解能改善动物和人类的焦虑症状。当把服用过百忧解的小鼠置于新环境时,紧张程度会降低许多,而且会表现得更加大胆。我们发现,让小鼠变得更加勇敢的原因,正是新生神经元——如果阻断新生神经元的生成,百忧解的抗抑郁作用就会消失(我们的这项研究发表在2003年《科学》杂志上)。

在那之后,本文作者内勒·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还发现,要缓解成年猕猴的抑郁行为,百忧解必须依赖新生神经元这个关键环节。现在,我们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了人类,开始探索新生神经元对人类的作用。通过研究捐献的人体大脑,我们发现抗抑郁药可以增加抑郁症患者齿状回中的神经干细胞数量,从而让患者产生更多新生神经元。接下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验证,新生神经元的生成是否是百忧解缓解抑郁和焦虑的直接原因。

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齿状回中的新生神经元,知道它们在“模式识别”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也大致理解了抗抑郁药缓解焦虑的潜在机制,我们相信,对新生神经元的研究,将给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曙光。也许,通过增加大脑内的新生神经元,我们可以提高大脑识别相似场景的能力。一个已经验证有效的、可以促进神经生成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当时,盖奇通过研究发现,在跑步轮上训练,可以促进成年小鼠的大脑产生新生神经元——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这项研究,重新激起了科学家对成熟大脑中的新生神经元的研究热情。不过,体育锻炼和百忧解之类的抗抑郁药,也可能通过神经生成之外的效应,影响患者的行为和神经活动,比如通过加强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一个更直接的目标是,我们希望通过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帮助大脑“模式识别”功能受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焦虑症患者,战胜不必要的恐慌。近期,我们正在筛选能促进成年小鼠齿状回生成新神经元的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P7C3,这种药物可以促进新生神经元的存活。我们的研究也显示,抑制新生神经元死亡,可以减轻小鼠的焦虑症状。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前景:通过药物干预,促进神经元的生成,从而帮助焦虑症患者缓解焦虑。

虽然卡扎尔认为,成熟的大脑中不能产生新生神经元,但他依然预见到,神经再生具有潜在的治疗功效。在1914年出版的书《神经系统的退化和再生》(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中,他写道,“也许,未来科学会改变这个看似难以改变的生物学法则”。

 

本文译者 张岩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

本文审校 仇子龙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