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转基因征途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菲律宾的转基因征途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3日

菲律宾的转基因征途

 

菲律宾是南亚最早关注转基因安全问题的国家,这个长期受困于食品安全的岛国似乎很早就已决意借助转基因技术改变命运。

 

本刊记者 刘洋

 

菲律宾的转基因作物并没有遍地开花,但这里目前正在进行的试验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由于巨大的安全争议,这些技术中的很多都无法在其他国家得到类似机会,但菲律宾却大多对其报以乐观的心态,很多研究人员甚至调侃这是因为“菲律宾政府无力进行严格的监管”。

而如果考虑到转基因在菲律宾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有多不容易。

 

坎坷的转基因之路

“在菲律宾,转基因玉米从温室试验到大田试验再到商业化生产,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在《现代生物科技与农业》的扉页上,菲律宾科技部执行秘书长埃斯特雷拉·阿拉巴斯特洛(Estrella Alabastro)写下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个国家艰难的转基因水稻研究。

2013年8月的一天,400名反对转基因的示威者来到菲律宾比科尔地区的一片试验田,他们不顾反对,将种植在这里的转基因水稻悉数连根拔起。每到成熟时节,在普通谷物颗粒呈现白色的部分,比科尔地区的稻米就会呈现出金黄色,“黄金大米”(Golden Rice)就因此得名。

这些稻米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独特现象,是因为其基因中加入了玉米及一种细菌的基因,后者有助于产生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人员希望借此增加亚洲人的维生素A摄入量,亚洲现在每年有超过100万儿童因维生素A匮乏而失明,甚至失去生命。

但参与破坏水稻的人士们担心,“黄金大米”可能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不过,他们这次的破坏行为挑动了学界的敏感神经,全球数千名科学家签名支持黄金大米,并对一些环保组织的极端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还有一些科学家向美国美食爱好者和菲律宾农民喊话,他们告诉后者,转基因农作物并不比其他农作物更具危害性,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这是转基因技术在菲律宾推广数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3年前,菲律宾大学的1 500株转基因茄子曾被要求拔除,原因是菲律宾大学进行类似研究时,未能与当地政府进行及时沟通,也未能进行有效隔离,以保证生物安全性,但那次风波显然无法与此次相提并论。

今年4月,我们受到植保(中国)协会的邀请,来到这个南亚国家时,黄金大米引发的风波刚刚过去。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菲律宾对转基因的开放态度并未受到太多影响。而我们的目的地,位于马尼拉郊区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科学家们的乐观精神似乎也没有任何变化,他们仍然像以往告诉普通公众那样样告诉我们:“对很多民族而言,水稻是文化,同时也是生命”。

 

技术后花园

当我们站在吕宋岛上那片群山环抱中的狭小盆地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这片盆地是菲律宾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心所在,菲律宾的两大世界级农业科研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植物育种研究所都在这附近。已经在这里工作数年的科学家和因为长年日晒而愈加黑瘦的农民,共同在这里监控着技术演进的每个细节。

身在菲律宾的科学家们喜欢用人类面临的饥饿威胁来解释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大米是全球30亿人的主粮,这一数字接近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而过去几年,稻米单产的增长开始落后于全球人口的增速,这意味着粮食危机在未来只会加剧而不会缓解,联合国也早就指出,“粮食危机是真实存在的,而转基因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在,IRRI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最丰富的材料储备:12万种水稻种子安静地躺在冷库中;在研究所的水稻博物馆里,随处可见中国农耕文明中关于水稻的记载和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绍;在博物馆外的实验田中,则能看到各国普遍培育的水稻品种。

IRRI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与靠天吃饭的传统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更精细也更符合未来趋势。所以,当黄金水稻遇到公众阻力时,IRRI挺身而出接管了后续试验。这里的研究人员把黄金水稻和亚洲本土水稻进行杂交,试图筛选出适合亚洲人口味的黄金水稻。

在IRRI的厂房,管理人员一边介绍正在手动筛选种子的工人,一边介绍非政府组织在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代黄金水稻一共用了70项专利,涉及这些专利的32家公司全都放弃了各自的专利权,这为这种水稻最终出口到第三世界铺平了道路。这是转基因技术第一次向有利于普通消费者的方向发展,IRRI等国际非营利机构无疑功不可没。

在IRRI的网室,我们见到了两份黄金大米样品。研究人员说,生产黄金大米的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成本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用多久,亚洲很多国家就可以吃到这种大米”。

 菲律宾的转基因征途.jpg

为什么是菲律宾?

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所有人: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必要的经验、技术和市场积累,但作为一个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南亚岛国,菲律宾为什么敢承担这样的风险?

饮食习惯应该是菲律宾下决心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但菲律宾的自然条件其实并不适合大范围种植水稻,这个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从五月到十月为雨季,干旱则贯穿另外半年,菲律宾水稻总产量在亚洲长期位列倒数第一,水稻自给率更是只有惊人的10%;同时,菲律宾人的菜以肉类而非蔬菜为主,这导致菲律宾对动物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各种动物饲料中在经济上最划算的无疑就是玉米。

作为前美国殖民地,菲律宾对美国先进技术和经济理念的崇拜是又一个重要原因。菲律宾允许买卖枪支,街头持枪而立的大兵也只是保安——政府将安保也交给了市场,甚至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吉普尼的原型也是美式军用吉普车。美国又是转基因技术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为转基因技术在菲律宾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菲律宾的某些特质也使其避免了很多国外行业遭遇的困扰。例如,北美的人们担心Bt蛋白会杀死蝴蝶(有些转基因作物可以产生这种细菌蛋白),因为北美蝴蝶在迁徙过程中往往需要在某个时间集中进食,而菲律宾蝴蝶并不需要大规模迁徙因而无需担忧此类问题;同时,有人怀疑转基因玉米会让害虫产生抗性,但菲律宾的玉米都是和水稻间种的,加之菲律宾农作物的多样性很高,害虫很难产生抗性。

菲律宾自己也在进行很多重要的科学研究。在距离国际水稻研究所不远的实验田,研究人员向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的罐子,其中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种子的比例分别为80:20、90:10和95:5,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95:5的比例就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避免害虫出现耐药性。

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推广才能带来机遇。作为转基因玉米的重要品种,MON 810原本用来对付欧洲玉米螟,但菲律宾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同样有效。于是在2002年12月4日,菲律宾政府正式允许MON 810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并批准转基因玉米作为主粮和饲料进入菲律宾市场。现在,转基因玉米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80万公顷。

菲律宾人可以隐约看到这些数字背后的象征意义。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科学家曾利用“矮化基因”把水稻的高秆变成矮秆,并在农药和农业机械的辅助下实现了水稻单产的跃升,19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因此得到解决,这就是历史上首次绿色革命。那些未曾淡忘历史的菲律宾科学家们相信,在半个多世纪过后,缔造新绿色革命的时机也许已经成熟了。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