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
输出大于输入:核聚变迎来里程碑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首次成功实现了燃料输出能大于吸收能。
撰文 戴维 · 别洛(David Biello ) 翻译 王栋
去年9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中的一个塑料球壳,在X射线的轰击下,产生了快速向心聚爆,使位于其中的、极低温下的氢同位素受到挤压,从而引发了核聚变。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变反应,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NIF首次成功实现了燃料输出能大于吸收能。
从2010年起,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就进行了一系列类似实验——利用192束激光,将能量输送到微小的燃料靶丸上。在这次实验中,科学家精准掌握了时机。此前,研究人员是在20万亿分之一秒的爆炸过程中,逐步提升激光的能量,而这一次,物理学家奥马尔·哈利肯(Omar Hurricane)及其团队一开始就用最大能量的激光引发聚爆,然后再让激光能量逐渐减弱。新方法能让直径2毫米的靶丸中的燃料,在更短时间内达到更高温度——约5 000万℃的高温,以及相当于1 500亿个地球大气压的压强。在这样的条件下,核聚变被触发。在这次反应中,虽然触发聚变消耗了约10 000焦耳的能量,但燃料释放的能量却几乎达到了耗能的2倍。该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了今年2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这个成果比之前所有人实现的结果,都更为接近自持能量输出(self-sustaining energy),”哈利肯介绍说。
然而,科学家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虽然燃料靶丸产生了17 000焦耳的能量,整个核聚变实验的能耗却距“收支平衡”相差甚远。整个NIF实验运转所需要的能量,还是要远比产生的多——仅仅那些激光束,一瞬间就要“吞噬”约500万亿焦耳的能量。要实现“收支平衡”,而不仅仅是起动反应(即NIF研究人员所说的“点火”),研究人员需要让实验达到更为极端的压强,并实现其他一些极端条件。这也意味着,要让核能之梦成为现实,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合成生物学
合成酵母菌
2.0计划
最近科学家成功地合成出了酵母菌的第3号染色体。
撰文 戴维 · 别洛(David Biello) 翻译 赵瑾
今年3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参加“基因组构建课程”(Build a Genome)的学生宣布,他们成功合成了一个酵母菌的染色体。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合成复杂生物体的染色体,也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DIY 生物学运动的一次胜利。
这次成功合成的染色体是酵母菌的第3号染色体,它控制着酵母菌的有性生殖。这条染色体上本来含有316 617对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但同学们在合成该染色体时,走了个捷径:他们只合成了其中被认为必不可少或不重复的DNA序列。他们合成的染色体具有272 871对碱基。正如《科学》(Science)报道的那样,携带合成染色体的酵母菌在大小和生长情况方面,与普通的酵母菌无异。
美国纽约大学的生物学家杰夫·伯克(Jef Boeke)是指导学生进行该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基因组构建课程”是“合成酵母菌2.0计划”(Synthetic Yeast 2.0 Project)的一部分。而整个计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组,让科学家能够对合成酵母菌进行全面控制。
伯克说:“它们正在茁壮成长。”在未来几年里,伯克与其他研究人员打算让这批酵母菌繁殖数千代,并观察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一些基础问题,例如,垃圾DNA有着怎样的功能,生存所必需的、最简单的基因序列是什么,等等。伯克介绍说:“在生物学中,像这类有待解答的基础问题还有很多。”
目前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只占整个酵母菌合成基因组的3%(共16个染色体),要完成整个基因组的构建还将花费数年的努力。整个合成基因组一旦完成,合成酵母菌将成为第二个人工构建的生物体——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J.Craig Venter Institute)曾在2010年构建了一个支原体的基因组。
数千年来,人类利用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面包,酿制美酒,而这一次的研究成果,是对传统获取酵母菌方法的突破。今天,酵母菌所制造的人类蛋白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和其他专门产品中。伯克认为,更精准地控制这种微型真菌的基因表达,不仅可以帮人类酿出更好喝的啤酒,还可以让人类可持续地制造出许多化合物。合成完酵母菌之后,我们的下一个合成目标将是什么呢?果蝇还是蠕虫?我们还不确定。
大数据
社交网站成科研数据重要来源
推特拥有数十亿用户,每天发布的“推文”数量巨大,是一笔无价的数据资源。
撰文 梅琳达·温纳·莫耶(Melinda Wenner Moyer) 翻译 王栋
每天,全世界发表在推特上的“推文”有5亿条之多。对于研究人类行为模式的科学家来说,社交网站无疑是巨大的数据宝藏,因为其中包含大量有关用户私人生活的详细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找出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还能追踪某些疾病的流行情况。例如,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算法,能通过分析怀孕妇女在推文中表现出的潜在情绪,预测她们患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美国地质调查局则利用推特来追踪地震发生的位置,因为地震时人们会在推特上炸了锅一样讨论刚刚感觉到的震动。
然而直到目前,即便是最热衷于此类研究的科学家,能得到的推文量仍很有限。虽然大部分推文都是公开的,但如果想要进行免费的系统性搜索,科学家就需要通过推特的后台系统来进行,而即使这样,搜索到的档案记录也只占全部数据的1%。不过,这种情况即将得到改变:今年2月,推特公司宣布,将把2006年起的全部推文记录,免费提供给研究人员使用。随着可利用的数据越来越多,而且人人有份,科学家将能探索一些更复杂、更具体的问题,用推特作为工具的研究也很可能会因此更加“兴旺发达”。
虽然推特公司的这一表态令人兴奋,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推特对基于自己数据产生的科研成果,享有法律权益吗?如果用户不愿意参与研究,那么将他们的推文内容用于研究,合乎道德吗?
为了解决这些担忧,今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计算流行病学家(computational epidemiologist)凯特琳·里弗斯(Caitlin Rivers)和布赖恩·刘易斯(Bryan Lewis)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使用推特数据提出了一些指导性道德原则。他们建议,科学家绝不能暴露用户的昵称,并且要将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公之于众。比方说,虽然从公共场合收集信息不存在道德问题(推特其实也是一种公共场合),但如果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公开他(她)的个人信息,就不道德了。里弗斯和刘易斯指出,随着基于推特的研究项目迅速增多,考虑和保护用户隐私就变得极为重要。对科学家来说,可利用的数据越多,也意味着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大。
空间科学
土卫六上有波浪
在土卫六上发现的波浪表明,这个星球上存在液态甲烷湖泊,这有可能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摇篮”。
撰文 克拉拉 · 莫斯科维茨(Clara Moskowitz) 翻译 王栋
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Titan,土卫六)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比如都有云、雨和湖泊。现在,科学家又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它们上面都有波浪。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携带的相机,在泰坦上最大的甲烷湖之一上拍到了看起来像是波浪的形态——这是科学家在寻觅了很长时间后,首次发现这样的形态。
“说实话,找了这么久,我差点就要绝望了,”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物理学家贾森·巴恩斯(Jason Barnes)说。今年3月,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举行的第45届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45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上展示了自己的新发现及相关证据。一旦得到证实,这将是人们首次在地球以外发现波浪。
巴恩斯的研究组从泰坦北部名为“蓬加海”(Punga Mare)的湖泊所反射的太阳光中,发现了一种特定模式,并认为那是由2厘米高的波浪造成的。不过,其他研究人员指出,还有一种可能也可以解释这种模式:蓬加海也可能并非深湖,而只是一片泥滩,泥滩表面的一浅层液体或许也能导致这种特殊的光反射模式。“虽然新发现非常吸引人,但还没有被证实,”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行星科学家乔纳森·鲁宁(Jonathan Lunine,他并未参与此项研究)说。
如果泰坦上的确有波浪,这将有着重大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泰坦上存在含有大量甲烷和乙烷(这颗卫星上最主要的液体形式)的深湖。如果泰坦上存在生命,它们很可能还处于原始形态,而最有利于最初生命形式存在的环境,就是大容量的液体——足以形成波浪的那种。
另外,如果泰坦上确实存在液体,也有利于在泰坦上顺利开展太空探索任务,寻找地外生命。毕竟,在液体上着陆,肯定要比在粘稠的物质或着坚硬的地面上容易些。
到2017年,科学家就能确认,他们现在看到的特殊光反射模式,是否确由波浪造成。到目前为止,“卡西尼号” 太空探测器一直都在这颗卫星北半球的冬季里观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泰坦上春天的缓缓来临,更强的“春风”会吹拂湖面。到那时,如果波浪真的存在,它的高度很可能会超过2厘米,探测器应该能捕捉到关于波浪更明确的证据。
数学
向马丁·加德纳致敬
著名数学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逝世已经4年了,但他的忠实读者没有忘记他,仍在传承他的数学思想。
撰文 达纳 · 理查兹(Dana Richards)
翻译 郭凯声
“游戏数学与正统数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在1998年8月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马丁·加德纳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加德纳于2010年逝世,他曾担任《科学美国人》杂志“数学游戏”(Mathematical Games)专栏撰稿人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81年才退休。
现在,加德纳的众多粉丝仍在通过各种活动,努力保持加德纳创下的这种数学风格,他们最近的一次活动是今年3月举行的“向加德纳致敬”大会(Gathering 4 Gardner,这是加德纳的粉丝们每两年举行一次的聚会,旨在纪念这位博学多才的牛人在数学,以及数学与艺术、音乐、建筑学还有娱乐等之间的联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加德纳挚爱游戏数学,而他的读者则总是接过他的想法,并继续对其进行探索,使他的想法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令他兴奋不已。例如,加德纳最初曾在“数学游戏”专栏里对一个旧时难题——如何摆放6根香烟,以使每一根香烟都同另外5根接触——给出了一个解答(见图)。他的读者则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钻研,发现7根香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要求,而在2013年,数学家证明了7根无限长的圆柱体同样具有这种性质。
今年,参加“向加德纳致敬”大会的与会者,至少讨论了50项这类问题,他们的讨论内容与许多人都领教过的那种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数学教育完全不同。会上介绍的243个题目绝大部分与艺术或音乐有关,例如随机几何的美感、全息可视化、音乐与正多面体的关系,等等。其中一位发言者,大提琴演奏家菲利普·谢泼德(Philip Shepard),就“弦论”(不要误会,这里所谓“弦论”是指弦乐器的理论)发表了他的见解。
当然,在大会上,魔术表演肯定也是少不了的。虽然加德纳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魔术把戏发明家,但自己却非常腼腆,不愿抛头露面表演魔术。
加德纳极力倡导大家去感受由数学带来的敬畏感、惊诧和好奇心(这也是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并写了好几篇文章来阐述,为什么好奇心可以成为扫除傲慢自大的一剂良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加德纳启发,心甘情愿地为一道又一道的难题绞尽脑汁,这不正是对好奇的强大感召力的有力证明吗?
生态学
蜜蜂用人类垃圾筑巢
生活在城市中的蜜蜂,会利用人类垃圾给自己筑造巢穴。
撰文 杰森 · 戈德曼(Jason G. Goldman) 翻译 高瑞雪
《环球科学》: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刘宏宇: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际源自1963年的“阿波罗”13号登月计划。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在登月之前,NASA面临着很多无法掌控和预测的问题,比如声音和振动,火箭和探测器的连接,等等。于是NASA的工程师提出使用计算机帮助进行模拟,以降低技术风险。所以诞生了第一个计算机仿真软件——Nastran,开启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大门,也形成了MSC软件公司的前身。从这以后,仿真技术在人类前行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MSC软件公司与微软、苹果等公司一起,被评为“全球十大原创软件公司”。
《环球科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刘宏宇: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可以说应用在各行各业,在那些高度机械集成的工业领域中更是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在中国拥有1 500 多家用户,分布于航空航天、汽车、国防、通用机械、兵器、船舶、铁道、电子、石化、能源、材料工程、科学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等。
2012年NASA的工程师使用MSC的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好奇”号火星探测车的着陆过程进行了仿真。由于火星着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无法进行人工干预,这一过程被 NASA 的工程师称作“惊险 7 分钟”。我们的模拟软件则确保“好奇”号平安地度过了这7分钟,顺利着陆火星。
《环球科学》:仿真技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宏宇:过去,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主要是那些“高大上”的大型工业工程。而今,MSC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其他领域应用的推广,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到生活家电的开发验证,小到鼠标、钢笔的设计模拟,都可以见到仿真技术的身影。在生物、健康方面,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开发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运动器材;以及模拟在心脏内放置微型支架的过程,可以推动医疗技术的革命。
另外,仿真技术过去主要集中在部件和系统仿真层面,但是在先进的工业领域中,材料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材料的仿真也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复合材料也可以用模拟软件模拟,最开始的仿真是先从部件开始的,然后变成系统。其实材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系统部件材料仿真软件,能对工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材料仿真——从材料的选取、部件的设计,到系统的建造。
《环球科学》:仿真技术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刘宏宇: 第一是边界条件,在仿真模拟的时候边界条件的真实性对结果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是材料性能的属性,材料的变化直接导致结果千变万化。 因为仿真的结果不是一个因素能导致的,所以仿真模拟的结果跟现实总会有一些偏差。今天,随着对仿真要求的不断提升,设置的边界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和趋近真实。但这受到了计算能力和人才储备条件的限制。
最近,中国的“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也已经开始参与一些大规模、复杂的仿真项目,使得计算能力方面的缺口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弥补。同时,随着高校对仿真技术的逐渐重视,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有效补充。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