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的方法
长久保存图书的途径就是避免前面所说的各种因素对图书的损害,将各有害因素降到最低。图书馆作为大量图书文献的收藏机构,通常会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图书保护工作。图书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防的方面,主要是“三防一恒定”,就是防光、防有害微生物、防空气污染物,库房的温湿度恒定。一旦发生大的灾害,如水浸图书、虫霉疫情爆发等,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根据实际情况通常会采取真空冷冻干燥、人工除湿、低温冷冻杀虫、环氧乙烷灭菌等措施。
在图书的日常保管中,目前公认的对纸张威胁最大的就是纸张中的酸。脱酸成为近年来图书保存关注的热点。脱酸就是采用弱碱性物质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并在纸张中残留一定量的碱性物质,以抵御图书纸张在以后的保存中可能会受到的酸性损坏。最简单的脱酸方法是采用饱和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进行手工脱酸。首先将氢氧化钙粉末溶入水溶液中,直至氢氧化钙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将单叶图书浸泡于这种溶液内约30分钟左右;然后,将纸叶轻轻从溶液中取出,放置于吸水纸上,接着,多次更换吸水纸,将纸叶上的水分吸走;最后,将纸叶夹在吸水纸中压上压书板,上面放上压书石压平。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脱酸效率低、碱残留量少。国家图书馆正在开展图书批量脱酸设备和方法的研究,预计很快能够面世。
家庭藏书在理论上与图书馆藏书基本相同。家庭藏书的数量通常较少,管理上更细心,但是有时由于保管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坏。
家庭藏书需要尽可能地为图书创造好的保存条件,保持比较适宜的温湿度,延缓纸张的老化。存放书的地方应该是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最好放置在遮光的书柜或装具中,防止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图书造成损坏。可以适当放入少量的驱虫药物,如天然樟脑、芸香草等。家庭藏书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需要经常打开书柜或其他装具,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纸张自挥发产物对图书的损坏。纸张的自挥发物是纸张在存放的过程中,由于自然老化,向外界释放的挥发性气体,其中包括乙酸、糠醛等酸性或氧化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加速纸张纤维的酸性水解和氧化降解,从而造纸图书的损坏。
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有曝书翻经的习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将书籍晒于庭中。各寺院庙宇也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会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让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曝书翻经能够杀虫,降低图书纸张的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图书。但是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纸张纤维的老化会加速,而且翻动的过程中也会对图书的纸张造成伤害,降低纸张的物理强度。现在图书的保存环境如果能基本做到恒温恒湿,就不再需要曝书翻动了。
古籍损坏如何修复?
古籍等图书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装订损坏,纸页散落、书叶破损等现象,公藏单位大多设有专职的修复人员对此类文献进行修复。
古籍的修复通常针对断线、破损、书口断裂、磨损、虫洞、缺损、污渍等问题进行修补,修复的形式有水洗、补洞、溜口、溜边、换封皮、重新装订甚至整页托裱。修复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拆开原有装订,然后进行单页的手工或机器修补。修补书叶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工修补,一种是纸浆补书机修补。
手工修补有反面补、正面补及双面补等几种方式。反面补是最常用的修补方式,就是在文献孔洞或者破损位置的背面贴上补纸,正面看不到修补的痕迹。正面补,补纸位于原文献的正面,通常采用薄且能透字的纸张作为补纸,适用于书叶黏结程度较高,若完全揭开后会将书叶揭伤或损失文字的书。两面补是在正反两面均贴上补纸,是一种较特殊的形式,通常适用于原书叶非常厚,单面补容易造成高低不平的书。
纸浆补书机主要针对虫蛀严重、孔洞很多、纸张强度相对较好的书叶。将破损的书叶放置于纸浆补书机内,纸浆悬浮液进行抽滤后,空洞可以一次性地均匀地补好。纸浆补书机具有效率高、修补质量好等优点。
图. 用纸浆补书机修复古籍
修复的过程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要求对古籍的干预最少,使用的材料安全,保留古籍的真实性,还要求修复材料相似、可识别且可逆。目前图书的修复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经验。
图书修复通常是针对纸叶物理破损的图书,而对于纸张纤维老化的化学变化则难以修复。以前曾采用托裱的方式进行修复,这里所谓的托是指在书叶、字画等纸张和绫、绢等丝织品的背面加粘一张纸。所谓的裱就是把数张纸张粘在一起。经过托裱后的图书,书叶背面加了一层或者几层纸张或者纺织品,书叶强度变大,挺度增强。但是两面有文字的文献,托裱就无能为力了。并且,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目前国内图书馆大多不再进行整叶托裱。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10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