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的中国地名(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月球上的中国地名(上)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1日

撰文/李春来、左维、张舟斌、曾兴国

 

不同于地球上色彩斑斓的绚烂美景,月球以一种单调、沉稳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多样形貌:密密麻麻布满月球表面的环形坑、暗黑静匿的月海、弯弯曲曲的月溪、陡峭险峻的月谷……

17世纪初开始,欧洲的科学家就开始利用望远镜等观测月球,对月球上的显著形貌进行了命名,并依此绘制地图供后人参考,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同一形貌出现重复命名的混乱局面。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编制了首个标准化的月球地名目录以解决这种乱象,这也标志着月球地名的命名流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科学家通过观测直接命名,转变成国际委员会的授予批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经过IAU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月球地名命名体系。

月球地名的命名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月球探索事业的不断前行,在文化及科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双重意义:文化意义在于,通过命名的方式纪念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大师,并彰显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科学意义在于,为月球上具有特殊形态、起源、性质及科学价值的地理实体提供准确的指示性信息,方便科学研究的开展、交流、传播和应用。

 

月球上的中国地名有哪些?

IAU的整个月球地名词典中,共对月球上18种地形进行了大量的命名,包括:反照率特征点、坑链、环形坑、山脊、月沟、月湖、月球着陆点、月海、洋、山脉、月沼、平原、海角、月溪、峭壁、卫星坑、月湾和月谷等。历史上使用过的全部月球地名共计9124个(含卫星坑地名7106个),其中,有110个月球地名由于种种原因不再继续使用。因此,截至2016229日,仍在使用的有效月球地名共9014个(含有效卫星坑地名7060个)。在这些月球地名中,获IAU正式批准的中国地名总共有17个(不含卫星坑地名),包括1个着陆点,2个月溪和14个环形坑。这17个月球地名中,有7个分别是2010年和2015年我国自主向IAU提交命名申请后获批的,另外10个是IAU1985年前根据美国和苏联获取的月球探测数据命名的中国地名。除此之外,还有2006IAU批复的5个卫星坑中国地名。

201604p70_f1.jpg

图1. 中国地名在月球表面的分布图

 


我国自主申请获批的月球地名

月球地名的命名史实际上也是各个国家在月球和行星领域实力的较量和体现,从最初的欧洲,到随后的美国,再到苏联首次获取月球背面影像,最后到人类月球探测高潮的掀起。我国之前一直游离于月球地名的大家族之外,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苏联在不断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月球地名不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着命名应体现国际化的原则,与我国有关的几个月球地名才开始出现在月球上。2007年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不仅揭开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序幕,同时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3个里程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航天界的影响力,这也最终促成了我们可以利用自主获取的科学成果,带着我国科学家对月球科学的理解,向IAU自主申请月球地名,最终将我国的科学成就、悠久文化深深地烙印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

我国总共2次向IAU提出了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目前自主申请获批的月球地名共有7个,包括6个环形坑和1个着陆点。

2007年绕月探测工程成功后,嫦娥一号获得了包括月球南北两极在内100%覆盖的全月面高精度影像数据。我们利用影像数据在清晰度及覆盖性上的优势,着重对月球南极和北极的形貌特征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分析,并于2010年首次向IAU提出了全月面范围内的10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20108月,IAU正式批准了位于月球北极和南极的蔡伦、毕昇和张钰哲3个环形坑命名。这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成功实现了我国的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了便于对着陆器和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所开展的科学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解译和交流,依据美国阿波罗任务和苏联月球号任务的命名惯例,对着陆器在降落过程中可作为关键导航点或用作位置标识的环形坑、着陆位置区域、着陆器附近或巡视器巡视路线附近的典型精细形貌、具有科学意义或获取重要科学成果位置点附近的典型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二次向IAU提出了嫦娥三号着陆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共计16个。201510月,IAU正式批准了广寒宫1个着陆点,紫微、天市和太微3个环形坑共4个月球地名,而剩余的12个位于广寒宫区域范围内、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附近的精细地形,由于其尺寸小于IAU所规定的100米要求而未获官方批准,但考虑到这些地名在解释嫦娥三号探测活动及科学成果方面的重要性,IAU建议可作为非官方的地名予以推广使用。

201604p70_f2.jpg

图2. 已命名的三垣和广寒宫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