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饱后还有“胃口”吃甜食?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为什么吃饱后还有“胃口”吃甜食?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您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吃自助餐时,一顿猛吃后,摸着鼓鼓的肚子,说“啊,我吃撑啦”。可是,当走到甜点区时,又会毫不犹豫地盛上满满一盘点心,吃个精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甜点不占肚子”。如果用前面介绍过的食欲中枢机制来解释的话,这种情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在吃过足够的菜肴和主食后,饱食中枢兴奋,应该发出“已经吃饱了,不用再吃了”的指令。可是,为什么吃饱后,我们还能吃下去甜点呢?

其实,“勾起”我们对甜食欲望的还是前脑联合区。当我们不停地吃某种食物时,在前脑联合区会形成“再也吃不下去”的感觉。当我们吃得肚子滚圆时,也会感觉到“再也吃不下去了”。但是,这两种“再也吃不下去”是完全不同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吃水果冰淇淋的情景吧。刚开始,我们会觉得非常好吃,但是吃来吃去总是同样的甜味,渐渐地我们就厌烦了这种味道。吃到半途,可能就会说“我再也吃不下去啦”,享用美食则成为一种痛苦。但是,如果这时候有人端上来一盘稍带咸味的小零食,大概许多人都会高兴地吃下去吧。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形下,您所感觉到的“再也吃不下去啦”并不是因为吃得太多,肚子胀胀的,而是因为您厌倦了食物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特定味觉饱食感” (sensory-specific satiety)

吃饱后,我们还有胃口吃下去的大多是甜点。因为在主食或菜肴中往往没有甜的食物,或者与甜点口味相似的食物,所以我们不会对甜点产生特定味觉饱食感,吃饱后还有胃口吃下去。

另外,前脑联合区还能刺激胃部“创造”出容纳甜点的空间。前脑联合区的神经细胞向摄食中枢神经细胞发送“好吃”信号,摄食中枢会释放食欲肽(orexin)。食欲肽刺激调节胃部活动的神经细胞,使贲门区的肌肉松弛,幽门区的肌肉兴奋活跃。这样一来,就会挤压胃体,“创造”出新的空间来容纳食物。

“以前的研究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第二轮胃口’。但是,我们的研究团队最近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老鼠在吃饱后,也喜欢再吃些甜点,这说明老鼠也有‘第二轮胃口’。” 山本教授介绍说。

 

令人上瘾的食物都是不用反复咀嚼就能吞咽的食物?

爱吃的食物拿在手里,虽然反复告诫自己已经吃得太多了,不能再吃了,可是却依然不由自主地把它们放进嘴里……这样的经历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吧。为什么我们会身不由己地对食物上瘾着迷呢?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控制着我们对食物的需求。来自前脑联合区的“好吃”信号传递到下丘脑神经细胞后,释放出β-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信息传递到位于下丘脑下部的中脑后,释放出多巴胺。多巴胺刺激大脑的犒赏系统(reward system,产生欲望的大脑回路)使之更加兴奋。从犒赏系统向摄食中枢发送信号,就会产生食欲,开始进食。

令人上瘾的食物大多有一个特征。“都是一些像小零食那样,一口就能吃下去,不需要长时间咀嚼的食物。”山本教授介绍说。

食物咽下去后,美味的感觉也将消失。由于多巴胺的刺激作用,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再吃,从而不停地把食物送入口中。在咀嚼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物质的作用,多巴胺的刺激作用会相应减弱。也就是说,一口就能吃下去、不需要长时间咀嚼的食物能刺激大脑更多地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更多食欲,所以就会上瘾,难以停止。山本教授认为:“一口吞下食物后,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会产生更多食欲,接着又不断地把食物送入口中,这一动作的节奏也许是令人上瘾的原因吧。”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3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