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下)

撰文/王渝生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各组带头人

拆合组牵头人:邹承鲁

邹承鲁(19232006)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1941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英深造,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牛胰岛素A链和B链的拆合。邹承鲁牵头的胰岛素拆合工作的成功,为完成国际上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A链组牵头人:汪猷

汪猷(19101997)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1927年考入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1年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作研究生后转为研究员。19424月,汪猷进入上海丙康药厂,担任厂长和研究室主任。在1958年成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上海有机所A链组负责人,并出色完成了任务。

A链组牵头人:邢其毅

邢其毅(19112002)出生于天津,原籍贵阳。早年在美国完成了联苯立体化学博士论文,后在德国完成了芦竹碱合成与结构测定方面的工作,该化合物后在有机合成上得到广泛应用。回国后,曾从事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方法、防已生物碱、迈克尔反应、普林斯反应等研究,提出了合成氯霉素的新方法,多年从事多肽合成及人参肽、花果头香等天然产物和立体化学的研究。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

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初,邢其毅带领北大几位青年教师南下上海,与汪猷一起共同担任A链组牵头人,与上海有机所通力合作,出色完成了任务。

B链组牵头人:钮经义

钮经义(19201995)出生于江苏兴化,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期间创立的部分肼解和酶解方法,解决了卵白蛋白、核糖核酸酶和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C端几个氨基酸残基的排列次序问题,并肯定了植物病毒颗粒中蛋白亚基的存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后回国在国内首创了多肽合成研究工作,合成了催产素。1958年起开展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对制订合成方案,直至胰岛素B链的合成作出了贡献。

 

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

1972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向周恩来提出,拟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但此议未果。

19776月,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一次谈话中,有人对钱三强说:“你们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在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19789月,杨振宁又向邓小平提出,他准备提名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乌尔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来信,要他在1979131日前推荐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1978113日,国家科委党组与中科院党组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认为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候选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同年121113日的会议上,钮经义和其他3位参与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科学家被联合提名,后来,会议认为,如以4人申请难以被接受,最后由生化所推荐钮经义为代表,认为他自始至终参加B链合成,成绩突出,评选委员会表示赞同。一周后,请示报告获得批准。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集体的代表钮经义,被推荐为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度候选人,成为中国申报诺贝尔奖第一人。

然而,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钮经义未能获选。

回顾当时,美国和德国已各有一个研究组从事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课题,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势头。结果是美、德、中分别在196319641965年报道了合成的完成。需指出的是,美、德两家的合成是通过监测生理活性证实的,而我国的合成则是以得到胰岛素晶体完成的。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出色的基础研究成果。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3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