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细胞器。它们的直径一般为0.5~1.0微米,长3.0微米左右。不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可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为1000个左右。线粒体内含约1000种蛋白质。长期以来,对这种重要细胞器的研究始终是科学家们注意的热点之一,对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有“细胞动力站”之称
生物摄取的营养物经分解形成小分子产物之后被输送至线粒体,通过氧化将其中储存的能量逐步释放,并转化为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以供各种活动的需要。生物氧化主要在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进行,它包括NADH∶Q还原酶(复合体I),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II),QH2∶细胞素c还原酶(复合体III)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氧化逐步释放的能量及时转化为跨膜H+梯差,后者通过内膜的H+-ATP酶复合体(复合体V)催化合成能源物质ATP,它为细胞的各项活动提供90%以上的能量。对上述5种复合体的组分及其排列顺序已基本研究清楚。复合体IV、III、II精细的三维结构也已解析成功,其中复合体II的解析是2005年我国科学家饶子和、孙飞、徐建兴等完成的。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和自主性
线粒体拥有DNA、RNA以及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但它们只能合成13种多肽。换言之,它们拥有的1000种左右的蛋白质绝大部分是依靠细胞核DNA编码,并通过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来进行合成的。因此,线粒体的生物发生(Biogenesis)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个遗传体系共同控制下完成的。在细胞中线粒体不断进行分裂(fission)、融合(fusion)、增殖和降解的复杂过程是当前线粒体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1998年,华裔科学家王晓东首次发现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能诱发细胞凋亡。以后陆续发现除细胞色素c外,还有一些其他因子从线粒体内的释放也与细胞凋亡有关。这些重要的发现表明线粒体不仅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更是细胞信号转导的枢纽,参与包括细胞凋亡、机体衰老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线粒体与疾病
“线粒体病”的研究应追溯到1962年瑞典科学家卢夫特(Luft)和恩斯特(Ernster)等的工作。他们发现一个病例,病人的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异常极为明显,便命名为“线粒体肌病”。以后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肌病”一般都属于遗传性疾病。我国有一种危害极大的地方病—克山病。通过1984~1986年在云南克山病高发地区的楚雄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发现从病理、生化、临床等方面都显示病人心肌线粒体有严重、明显的损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愉团队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Cardiomyopathy)的观点。但克山病不是遗传性的,而是一种与营养缺乏(主要是缺硒)密切相关的线粒体病。近年来,心脏病、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老年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等都被发现与线粒体DNA(mtDNA)的缺失有一定关系。衰老与mtDNA的研究也日益引起注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损伤mtDNA的积累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深入研究衰老机制也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线粒体的研究是当今十分活跃的领域,它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在医药、农业、能源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我国有关线粒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副会长。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