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就是根本—访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二)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工程 • 技术

探索就是根本—访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二)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酸甜苦辣大亚湾

科学世界:您是怎么想到利用大亚湾核电站来做实验的?

王贻芳:用核反应堆来做中微子实验,国际上有很多先例,所以我们这个不算新方法。1999年就有人提出来,比起传统方法,用核反应堆做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2003年,国际上做这个方向的研究者慢慢地多起来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我想到一些实际办法,觉得我们的精度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值得做这个实验。

 

科学世界:您当时就认为在大亚湾做实验就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大亚湾在国内有什么有利之处?

王贻芳:大亚湾的优势是它的周围有山,能够屏蔽掉大部分来自宇宙的中微子。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这里做实验,造价比较低。当时我们想的最重要的突破是,我们有一种办法能够让实验的精度比别人高,这就是探测器的摆放方式。

我们在远点放了4个探测器。全世界所有的中微子实验,从没有人放过4个,都只是放1个,因为同样的体积,放1个比放4个便宜得多。那为什么还要放4个?就是因为我们整个的实验思路和国外的不一样。

 

科学世界: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王贻芳:4个探测器,误差就是别人的一半。在近点、远点布置探测器的设计并不是我们的独创,但是探测器的个数是我们的独创,这样可以降低系统误差。

 

科学世界:整个实验过程,从最初设想到最终实现,您觉得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

王贻芳:我感觉有两个。第一个是立项,得到支持的过程非常困难。我们最终争取到6个单位的支持,但争取的过程极其痛苦。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很多人都在帮忙,包括所里和科学院的领导,还有一些知名科学家都在帮忙、呼吁。整个立项过程是很难的。

 

科学世界:那第二个呢?

王贻芳:土建工程。首先,所有涉及到的程序都得到批复,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的实验装置靠着核电站,还要爆破。幸亏我们不是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不然这个实验肯定就做不了。我们的近点探测器距离核反应堆只有几百米,施工时要进行爆破。这种爆破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因为震动大了会影响到核电站的安全。我们在实施爆破的时候,产生的震动影响为0.007gg为重力加速度)。这个震动程度就相当于我在这里跺一脚,你在10米以外的感觉。

整个工程的时间性很强,因为国际同行都在竞争。但是我们的进展并不顺利,原定两年挖好的隧道,结果挖了近4年。所以土建方面我是最头疼的,经常整夜睡不着。

 

科学世界:那么后来的时间就是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抢回来的?

王贻芳:对,这是一个方面。应该说,所有的实验都是极其困难的。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国外的同行也会遇到。我们慢,他们也慢。

 

科学世界:前面遇到了很大困难,那么在实验和分析数据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事?

王贻芳:我们在探测器建设当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相比于之前的立项和土建来说,还没有绝望到“做不下去”的程度。数据分析和物理研究,在我们预先的设计中是考虑得比较清楚的,结果也和我们设想的差不多,没有根本性的困难。

 

科学世界:日本的T2K实验也跟中微子有关,受到了大地震的波及,这对他们的结果有多大的影响?

王贻芳:我们在判断一个结果的可靠性的时候,是要看它的统计显著性的。如果不发生地震,他们的统计显著性大概可以做到3σ~3.5σ。过了3σ,意味着99.9%的几率是对的;过了5σ,就是说99.99999%的几率是对的。3σ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个门槛,达到了3σ,那么这个事件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而5σ才是确定无疑的发现。以前有大量达到3σ的实验结论,事后却证明是错的,所以大家现在都认为,只达到3σ并不可靠,但要是能超过3σ的话,才可以说“看到了”这个事件。因为地震,T2K后来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只达到了2.5σ,这样的结果一般是不考虑的。

 

科学世界:大亚湾实验项目是如何进行的?

王贻芳:所有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都是国际合作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这个项目中有十几个美国机构参加,另外还有俄罗斯、捷克、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整个项目共有250多人,中国大陆有100多人,美国有70多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数少一点。

 

科学世界:中国承担了哪些工作?

王贻芳:中国负责土建工程和一半的探测器,它们各占1/3。美国做了另外一半的探测器,也占1/3。实验设施的设计及其土建、吊车、吊具、中心探测器的钢罐是我们做的。钢罐中有两种有机玻璃罐,一种是中国台湾做的,一种是美国做的。钢罐中装的液体及其生产设备是我们做的,大概有700多吨,3种不同的液体,这是实验最关键的部分,是探测器的核心。液体灌装设备是美国做的,光电倍增管是日本生产的。水池上的气体探测器和所有读出电子学及数据处理系统,都是我们做的。物理分析软件的开发,我们和美国各占一半。

 

科学世界:自去年3月发布结果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这段时间里有什么新发现吗?后续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王贻芳:我们发表的第二篇文章,统计显著性已经达到7.7σ。我们正在继续测量,希望运行35年,把精度再提高几倍。去年3月宣布成果的时候,精度是20%左右,现在我们想把精度提高到4%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