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并非洞穴鱼类的“世外桃源”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洞穴并非洞穴鱼类的“世外桃源”

赵亚辉 张春光  发表于 2018年05月23日

洞穴和地下河系统仿佛离我们这个喧闹的社会很远,实际上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都处在水循环系统中,都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尽管有了洞穴这样的天然庇护所,但威胁洞穴鱼类生存的因素仍然不少,例如污染、洞穴环境破坏和滥渔滥捕,而且这些威胁因素基本都是人为造成的。


污染

村庄和工厂排出的污水、农田里施放的化肥和农药,不仅会被明流逐渐汇聚起来,而后随着水流进入地下,而且还会通过土壤直接渗入地下河中。平时堆放的固体垃圾、矿渣等,也可能因为某次洪水的袭击,而随着地表水进入地下河系统。洞穴里的水体原本是十分清洁的,洞穴鱼类也是很爱干净的生灵,随着长期的进化,它们已经无法再在洞外生活。可是它们的家园却一天比一天污秽,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洞穴空间里忍受煎熬,种群数量也逐渐下降。我们在野外考察时,就曾发现过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地表河污染,给某些洞穴鱼类带来灭顶之灾的例子。


洞穴环境破坏

人类对洞穴的利用古已有之,不过古人对洞穴的破坏程度远远不如现在。社会经济活动加速发展,洞穴这个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地方,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开山采石、修筑公路,就会直接破坏洞穴系统。最早发现鸭嘴金线鲃的那个洞穴,已经因为修建公路而被彻底改变,洞穴顶部被炸开,一条公路横跨而过。事后我们几次去那个洞穴调查,都没有再发现洞穴鱼类的踪影,恐怕鸭嘴金线鲃在此地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由于石灰岩的渗透作用,云贵高原地区有着“地上水少、地下水多”的特点,经常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旱情,造成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紧张。因此在这一地区,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情况十分普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管道铺设到洞穴中,用抽水机不断将洞里的水汲到地表来。有时候,洞内一个小小的水洼里,就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十几条甚至是几十条水管。抽水机不停地轰鸣和震动,对于敏感的洞穴鱼类来讲,不啻是一种严重的干扰。建设机井也是取水的方法之一,大鳞原花鳅就是从机井打上来的水里发现的。虽然这些取水工程的单体规模都不大,但由于“遍地开花”,整体的影响相当大。

利用地下河修建水工设施,在当地也很普遍。例如在洞穴里修筑堤坝和沟渠,引水出洞,用来浇灌附近的农田;有的规模更大,直接利用地下河水修建水库。例如广西宜山的里洞水库、云南石林的黑龙潭水库,就都属于这一类型。

近年来,很多溶洞进行了旅游开发,为方便游客,在洞内铺垫了便道、布置了各色灯光。从此,杳无人迹的清幽世界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所,原来稳定的洞穴环境更是频繁受到干扰。这方面同样有着令人扼腕的例子。在古籍的记载中,早在500多年前,云南泸西的阿庐古洞中就分布着洞穴鱼类(透明金线鲃),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不少个体生活在洞中。但是,自从阿庐古洞被开发为著名的旅游点后,这种透明的鱼就越来越少,如今已很难觅得它们的踪迹了。


滥渔滥捕

对洞穴鱼类来说,上述的“污染”和“洞穴环境破坏”多少还可以算成是“间接伤害”,而人们针对它们展开的滥渔滥捕,则直接威胁到这些种群的生存,且这样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

在洞里,因为大的网具施展不开,毒、电、炸的捕鱼方式就很普遍。这些捕鱼方式对幼鱼伤害最大,种群因而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也是我国所明令禁止的。作为一名洞穴鱼类的研究者,笔者曾经遇到有人在洞里用雷管炸鱼,亲眼目睹了一条条白色精灵从水里翻上来的场面,当时的心情实在难以形容。

有些种类的洞穴鱼,譬如滇池金线鲃、抚仙金线鲃,都是当地的特产,吸引了很多食客前来品尝,结果数量越来越少,而价格则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捕捞欲望,逐步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这些鱼类资源呈现出严重的枯竭状态。目前,滇池金线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有些洞穴鱼类由于体型独特,已经成为了观赏鱼市场上的宠儿。最近,英国某观赏鱼杂志公然列出原产我国的一种洞穴鱼,一条的售价就要2500英镑(约折合人民币23400元)左右。这些鱼类尚不能人工繁殖,只能从自然界里抓取。有这样的利益驱使,难怪人们要竭泽而渔了。

由于种群数量少,洞穴鱼类很容易遭受到偶然环境事件的影响。一次局部地下水污染,可能就会使得整个种群消失;一次对洞穴鱼类的毒、电、炸活动,就可能会使种群数量下降到无法恢复的程度;而狭窄的分布区,更可能使得洞穴鱼类因为环境的突然改变而遭受灭种的打击。可能有很多未知的种类,在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之前,就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