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Barringer Meteor Crater),是在沙漠中撞出的一个直径约1.2公里、深约170米的巨坑。自从约5万年前生成后,它的形态几乎就没有发生过变化。
据说,巴林杰陨石坑是由一颗直径只有50米左右的小行星造成的。该小行星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撞上地球,直径约1.2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都在瞬间毁灭了。据推测,当时还是冰期,从碰撞地点到数公里外的森林都被荡平,周边存在的体重约10吨的猛犸象也被“吹”飞了。
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的巨大陨石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直径约为1.2公里的“巴林杰陨石坑”,在陨石坑底部还可以看到巴林杰的开采遗迹。陨石坑边缘的建筑物是旅游中心。
地下的沙土变成高速的喷射流
这个陨石坑被当地土著居民发现以来,“它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都是个谜。进入20世纪以后,采矿工程师丹尼尔•莫罗•巴林杰(1860~1929)等人提出这个巨坑是由于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这才给出了解释。
巴林杰认为,在该陨石坑的地下应该蕴含着大量的铁,这是小行星的主要成分。为了开采这个铁矿,进而获得巨大的财富,他在1903年开始对陨石坑进行调查,但无论他如何挖掘陨石坑的底部,也没能找到小行星中应该蕴含的铁。原来,高速飞来的小行星在与地面撞击的瞬间,它的大部分成分都被蒸发成气体了,而巴林杰并不知道这些。
小行星与地面碰撞后,冲击波传到地下,被压缩的地下沙土受到反作用力后,变为高速的喷射流从碰撞地点喷出,就产生了直径约为小行星10~20倍的陨石坑。
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会以约每1000年1次的频率撞击地球,其碰撞能量相当于1000万吨TNT(trinitrotoluene,三硝基甲苯)当量。
小行星的直径与碰撞地球的频率
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小行星的直径越小,其危害程度也就越低,而发生频率则会相应变高。此外,即使到达地表的固体只是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微粒,合计起来每年也会有约4万吨。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