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高原上的精灵(上)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普氏原羚:高原上的精灵(上)

黄膺  发表于 2018年06月04日

1873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 (Przewalski)将其“考察队”在中国猎杀收集的数量众多的动物标本,带回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包括他们在祁连山山谷以及青海湖畔射杀的一种“黄羊”。被带回到俄罗斯的“黄羊”骨骸,经过俄罗斯科学院动物学家们多年反复鉴定后,终于被确定是个独立的原羚种。为了纪念“发现” 它的俄罗斯探险家,它被命名为“普氏原羚”(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英文名Przewalski′s gazille)。

普氏原羚长着一双独特的黑角,角的基部粗壮,有棱和隐约可辨的年轮。角的上端向外大幅度弯曲,至角尖部又转而向内弯曲,形成“对角”,这是区分普氏原羚与其他原羚的最主要特征。加之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羚羊物种,所以曾有人提议给它们起个中国味浓的名字—“中华对角羚”。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的广大地区;但目前,它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其种群数量仅近千只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普氏原羚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的海晏、刚察、天峻和共和4个县,并且它们的生活区域几乎都是相互隔离的。

201105p60_f1.jpg

图1. 围栏前的普氏原羚(供图/章克家)

 


高原上奔跑的精灵

普氏原羚的个头不大,体长100110厘米左右。毛色多为浅棕色或土黄色,略偏红,其腹部和四肢内侧呈白色。普氏原羚有一个醒目的特征,就是臀部有一个心形的大白斑,一条短短的黑尾巴点缀其上,显得分外醒目。普氏原羚生性机警,通常在受到惊扰时,其臀部的白毛会立即竖立外翻,并飞速逃离,只留给人们一个个心形的白屁股影子。

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在青海湖畔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常选择沙丘深处作为其隐蔽所,所以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滩黄羊”。和其他羚羊类“近亲”一样,普氏原羚一般结群生活,群体大小从数只到五六十只不等,冬季往往结成大群。普氏原羚一般会定居在某一片区域。在冬季,他们会迁移到该区域内牧民的冬季草场附近,这些地方植被较丰富、雪薄,并且有水源保证。夏季它们复又返回更靠近荒漠的区域。普氏原羚不挑食,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味。

普氏原羚的发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翌年的1月份。雄性发情时,鸣叫声音洪亮,发情期间觅食少、跑动多、鸣叫多。其胸部毛色会变成黑色,喉结增大,以吸引雌性的注意。雄性之间为了占地盘、吸引更多雌性个体,经常打斗。

普氏原羚怀孕期为185天左右,每胎产羔1只。产羔时间在6月底至8月中旬。产仔期间,雌羚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母羚舔干幼羚身上的衣胞几分钟后,幼羚就能站立吃奶,它会跟随母羚活动直到成年繁殖。

201105p60_f2.jpg

图2.正在交配的普氏原羚,可以看到雌性没有角。(供图/野性中国)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1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